全国咨询热线

18839788192

20厚的陶瓷颗粒路面施工工艺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20厚的陶瓷颗粒路面施工工艺

发布时间:2025-09-16 人气: 分类:[行业新闻]
变量名不存在

20毫米厚的陶瓷颗粒路面属于薄层彩色防滑路面(注:实际工程中“20毫米厚”通常是指陶瓷颗粒与粘结层共同形成的总厚度,其中陶瓷颗粒嵌入粘结层后,路面颗粒高度+粘结层厚度累计约20毫米;如果严格按照纯颗粒层计算,一般设计为颗粒嵌入后总厚度约20毫米,粘结层约1-3毫米,颗粒粒径多为2-5毫米)。其施工核心是通过专用胶粘剂在基层表面牢固粘结陶瓷颗粒,形成防滑、耐磨、美观的功能层。常用于需要防滑警示的区域,如市政道路交叉口、自行车道、人行道、停车场坡道、隧道出入口等。详细的施工技术和技术要点:

第一,施工准备阶段

1. 材料准备

陶瓷颗粒:

类型:彩色陶瓷颗粒(莫氏硬度)高温烧结≥6,吸水率≤1%,耐紫外老化),根据设计要求选择粒径(常用) 2~4mm(主用)或1~3mm,20mm总厚度一般与2-4mm颗粒相匹配,确保嵌入后总厚度达到标准)。

颜色:根据设计要求(红色、黄色、蓝色、绿色等),颜色均匀,无杂质。

粘结材料:

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(耐候性好,适合长期户外使用)或双组分环氧树脂胶粘剂(粘结力更强,适合重载区域)需要满足以下要求:

◦附着力强(粘结强度)的陶瓷颗粒和基层(混凝土/沥青)≥2.5MPa);

◦固化后硬度高(邵氏D型)≥70)、耐磨性能好(磨损损失≤0.5g/100r);

◦抗紫外老化(5年以上不褪色,不开裂)。

辅助材料:稀释剂(调节粘合剂粘度)、清洁剂(清除残留物)、塑胶薄膜(保护未固化区域)、防滑标线漆(可选,用于边缘强化)。

2. 工具准备

基层处理:铣刨机(或研磨机)、高压水枪(或吸尘器)、扫帚,钢丝刷;

粘结层施工:电子秤(精确配比胶粘剂)、搅拌桶(带搅拌桨)、橡胶刮板(或金属刮板)、塑料刮刀(采光)、滚筒(压实胶层);

颗粒分布:颗粒储料桶,人工铲子(或自动分布机)、耙(调节颗粒露出高度)、扫帚(清除未粘结的颗粒);

测试工具:钢针(测厚)、摩擦系数测试仪(测试防滑性能)、拉伸仪(测量粘结强度)、湿度计/温度计(监测环境)。

3. 基层要求

混凝土基层:需要平整、坚固,无起砂、空鼓、裂缝(如需用聚合物砂浆修补);表面无浮浆、油污、拉毛处理(用铣刨机或打磨机拉出粗糙面,深度2-3mm),含水率≤4%(完全干燥)。

沥青基层:表面平整无坑洼(局部填充热沥青混合料),无松散颗粒,用钢丝刷清除浮浆,含水量高。≤3%。

二是施工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

步骤1:基层处理(决定粘结成败)

清洁:用高压水枪冲洗混凝土基层(或吸尘器清洗沥青基层),重点清除浮灰、油污和泥土;用专用清洁剂溶解顽固污渍,然后冲洗。

拉毛/修补:

混凝土基层:用铣刨机沿施工方向拉毛(深度2-3mm,增加机械咬合力),或用打磨机粗磨;如果原路面有沙子,需要先刷渗透底漆(如环氧封闭底漆)。

沥青基层:用钢丝刷清除表面多余的沥青浮浆,如果过于光滑(如新铺沥青7天内),用铣刨机轻轻拉毛。

检验:处理后基层应无松动颗粒、无明水,局部损伤部位应用同一材料修补平整。

步骤2:涂底漆(可选但推荐)

如果基层吸水性强(如多孔混凝土)或旧路面油污清理不彻底,需要涂底漆(如环氧封闭底漆或渗透聚氨酯),增强胶粘剂与基层的附着力。

配比:按制造商说明稀释(一般底涂为单组分或双组分低粘度材料);

施工:用滚筒或刷子均匀涂布,厚度约为0.1-0.2mm,覆盖整个施工区域(边缘多涂5-10cm);

干燥:常温下2-4小时(以指触不粘为准),确保胶粘剂在摊铺前完全干燥。

步骤3:粘合剂摊铺(形成粘结层)

目的:摊铺一层均匀、连续的粘合剂(厚度1-3mm,根据颗粒粒径调整),作为陶瓷颗粒的粘结载体。

配比:双组分胶粘剂(如A):B=4:1或2:必须严格按重量比混合(用电子秤精确称重),用搅拌桨搅拌3-5分钟,直至颜色均匀(无色差、无气泡)。

摊铺方式:

小面积(<50㎡):用橡胶刮板或金属刮板刮擦(刮板高度控制在1-3毫米,可用牙签在木板上做刻度标记);

大面积(>50㎡):使用带齿刮刀(齿深1-3mm)刮擦,或使用小型沥青摊铺机(调整出料量至1-3mm厚)。

关键点:

摊铺需要连续(避免间歇性产生接缝薄弱区),一次成型;如果面积较大,需要分段施工,接缝处重叠刮擦5-10厘米。;

摊铺后立即用短毛滚筒或刮板轻压,消除气泡,保证胶层密实;

开放时间:根据胶粘剂的类型(聚氨酯通常需要10-30分钟,环氧需要5-15分钟),颗粒需要在胶层“干燥不固化”时撒布(手指轻轻触摸有轻微粘性但不粘手)。

步骤4:陶瓷颗粒撒布(形成防滑层)

目的:将陶瓷颗粒均匀地嵌入胶粘剂层,保证颗粒粘结牢固,露出表面形成防滑纹理(总厚度约20mm)。

分布量:常规用量为 8-12kg/㎡(2-4mm粒径颗粒),最后通过颗粒嵌入胶层后,突出路面的颗粒高度+胶层厚度累计达到20mm左右(如果胶层为1-2mm,颗粒嵌入后突出约18-19mm)。

撒布方法:

人工撒布:用铲子或特殊的撒布斗均匀地撒上颗粒(先横向再纵向交叉撒布,避免局部堆积);

机械式分布:用自动分布机(调节出料速度)匀速移动分布(更加均匀,适用于大面积)。

关键操作:

在胶粘剂“可粘结窗口期”内完成撒布(一般摊铺后5-20分钟,具体见胶粘剂说明书);

撒布后用耙子或扫帚轻轻扫表面,使未粘结的颗粒(嵌入过深的颗粒)浮出,保证颗粒顶部露出胶层。 1/3-1/2(形成粗糙的防滑面);

多余未粘结的颗粒(撒布后30分钟内)应及时清理回收(可筛选后重复使用)。

步骤5:固化养护(保证强度达标)

目的:使胶粘剂完全固化,达到设计强度(避免交通过早开放造成颗粒脱落)。

固化时间:

聚氨酯胶粘剂在常温(20-25℃)下完全固化。环氧树脂胶粘剂需要24-48小时。 48-72小时;

低温(<固化时间延长10℃(可能需要3-5天)。

养护要求:

固化期间禁止行人、车辆通行(特别是前12小时,胶层最脆弱);

如果环境干燥,可以覆盖塑料薄膜(减少水分蒸发,避免胶层表面开裂);

如遇雨水,需用彩条布覆盖未固化的区域(防止雨水冲刷胶层)。

步骤6:清理与验收

清洁:固化后(一般24小时后),清洁表面残留的未粘结颗粒(用吹风机或软刷清洁间隙)。

验收标准:

厚度:用钢针插入法或测厚仪检测,总厚度≥20mm(允许偏差±2mm);

防滑性能:摩擦系数(BPN值)≥70(符合“路面防滑涂料”要求JT/T 712标准);

粘结强度:用拉拔仪测试(颗粒与胶层的粘结力≥2.5MPa);

外观:颜色均匀,无大面积颗粒脱落,无明显气泡或裂缝。

注意事项三

1. 基层处理是核心:如果基层有油污、浮灰或疏松层,会导致粘合剂粘合失效,必须彻底清洗和刷毛(尤其是混凝土基层)。

2. 粘合剂配比严格:双组分粘合剂必须按比例混合(误差)≤±1%),搅拌均匀(避免局部不固化)。

3. 精确的撒布时间:颗粒必须在胶粘剂“可粘结但未完全固化”时撒布(胶层过早过稀,颗粒下沉,胶层过晚固化不能粘结)。

4. 厚度控制逻辑:20mm的总厚度是“胶层(1-3mm)+颗粒嵌入后突出部分”的累计值,需要通过粒径选择(2-4mm颗粒为主)和胶层厚度调整来实现。

5. 交通开放时间:开放交通(尤其是重型车辆)前必须达到维修时间,避免早期损坏(建议行人24小时后开放轻型车辆,轻型车辆48-72小时后开放,重型车辆7天后完全开放)。

总结:20mm厚陶瓷颗粒路面施工难点在于基层处理,粘合剂


推荐资讯

18839788192